您所在的位置: 惠安文明网 > 文明论坛 > 内容页
让小作坊有大作为
来源:惠安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9-12-30 责任编辑:柯碧田 陈攀峰

  近日,全省首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现场会在泉州召开,我市小作坊治理工作模式被作为重点典型经验推荐,得到各方肯定。近年来,我市将小作坊治理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等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小作坊转型升级,让小作坊告别“小散低、脏乱差”,朝着“小而精、特而美”方向发展。数据显示,我市小作坊食品两年监督抽检批次合格率达99.75%。

  坦白讲,过去一提到小作坊,人们的刻板印象就是“小散低、脏乱差”。也确实,小作坊曾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它们遍布城市农村、街头巷尾,地理位置多偏僻、隐蔽,不确定性较大;很多小作坊都是无证经营,卫生条件不佳,存在安全隐患;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

  但小作坊显然又不是一无是处。相比那些大型饭店、高端酒店,小作坊数量多、分布广、价格低、种类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迎合了食品消费群体多元化需求。特别是,许多小作坊颇具地方特色,其产品在当地深受群众喜爱,甚至在坊间是当地的一张名片。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小作坊也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解决就业的重要手段。

  因此,小作坊的“小散低”不是原罪,关键在于如何管理,这尤为考验监管者的行政智慧。

  管好小作坊,首先得让小作坊规范经营,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户口本”,让小作坊成为“正规军”,促进小作坊健康有序发展。毕竟无论小作坊的产品多好吃,在当地多有名,安全总是第一位。

  在小作坊的规范化方面,泉州的做法是,自2013年起相继出台四批次市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形成了全省地市级别门类最全、范围最大、覆盖最广的小作坊食品目录体系,让更多合规作坊从“地下”转到“地上”、从“幕后”推向“台前”。与此同时还出台全省首个地市级小作坊监管指导意见,从制度层面上回答小作坊“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搭建小作坊监管的机制体制,为基层对小作坊的监管指明方向。

  管好小作坊,还得擅长“微观治理”,对不同业态、不同主体、不同经营方式的小作坊,采取“一品一策、一坊一策”做法。像不少小作坊生产的是当地传统的名优食品,它们不仅是一种食品,也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积淀,是一项传承多年的技艺,是一份浓浓的乡愁,比如晋江猪肉粕、崇武鱼卷、安海手工面线、湖头米粉、深沪鱼丸、钟楼肉粽、海丝金凤元宵圆、肖园土笋冻、亚佛饼皮等。对于这一类小作坊,应指导其建立完善的生产制度,改进设备工艺,让小作坊成为“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区域特色小产业,提升品质,优化品牌,转型提升为“小而美,名特优”。

  而针对小作坊过于零散、单打独斗,生产标准与工艺不一、“各自为政”等掣肘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弊端,泉州也在探索各具特色的小作坊集聚生产新模式,逐步实现小作坊生产由少数个体向区域特色食品作坊的转变,让小作坊有更大作为。

  小作坊越来越规范化发展,给人们带来“舌尖上的满足”的同时,“小而精、名特美”的小作坊也能成为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有效地传递城市多元的民俗和文化。(曾于里)


相关报道
聚焦惠安
文明创建
道德建设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惠安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东南网 承办
联系电话:0595-87382418 E-mail:wmb73624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