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惠安文明网 > 文明论坛 > 内容页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
来源:惠安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9-06-11 责任编辑:陈攀峰 薛逸群

  小学会做一日三餐、安排全家旅行计划;初中会煲汤、做双皮奶;高中会理财、通马桶……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目标等进行了明确。

  此消息一经发布立马引来各方热议,甚至有网友惊呼,这样的要求太硬核。作为全国首份市级层面的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该指导意见可谓面面俱到,不仅分年龄、分学段对中小学生设定劳动教育目标,列举了劳动教育项目,甚至精确到“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这样的细微之处,难怪有家长感慨该意见虽“看上去很美”,却难以一一落实。

  长期以来,以学业为中心都是学龄期孩子的首要任务,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大部分家庭生活的重心。因此,家务活等日常劳动由家长代劳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劳动机会的减少直接导致中小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被无形削弱。在这种现实语境下,面对事无巨细的劳动指导意见大多数家长也只能徒叹奈何了。

  中国的家长历来都是对子女无条件地付出,但与之相反的是,儿女的感恩与回馈却常常显得不相匹配。去年11月,一则西安父母带100个包子坐飞机去上海看望儿子,仅托运费就花了578元的新闻,让闻者无不动容;但同期也有一则杭州大学生快递脏衣服给远在九江的妈妈洗的新闻,亦令人读后不禁唏嘘。两相比较之下不难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浓浓地写在血液里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却往往需要后天不断的教化与感化。因此,通过劳动让孩子感同身受地体会父母日常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避免其成为只知索取却不懂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是广州市出台劳动教育指导意见的现实意义所在。

  近年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被部分中国家长奉为教育的金科玉律,从9个月大的婴儿上情商课,到编程进入部分城市的中小学课堂 ,此类新闻的一再刷屏,也显现我国的教育长期偏重知识教育,却忽视劳动等生活技能的培养这一短板。而对劳动教育理解的偏差,更是造成当下多数学生重知识轻技能的深层次原因,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的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面对这样令人尴尬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有太多的孩子需要及时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

  有道是: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当下,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不劳动就不足以了解生活实非夸张之言。从家长包办一切日常劳动,到学校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当学生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素质教育与教育的多元性便无从谈起。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强调和崇尚“工匠精神”,而所谓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对专注、专业的劳动精神的呼唤与重申。要让孩子将来成为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匠人”,而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高分低能者,在劳动中实践知识、认识自我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上世纪3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如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一个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浓烈氛围,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而成为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人,正是劳动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就此而言,让劳动成为每个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亦是正当其时。(周培尧)


相关报道
聚焦惠安
文明创建
道德建设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惠安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东南网 承办
联系电话:0595-87382418 E-mail:wmb73624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