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惠安文明网 > 文明论坛 > 内容页
易俗不易 贵在不懈
来源:惠安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9-01-09 责任编辑:陈攀峰

  “我们村现在逢年过节都是办公益文体活动,很多过去‘办桌’的师傅都进城做外卖啦!”“以前小区里一旦有人办丧事,交通就堵塞,停车位都被霸占搭棚,现在倡导丧事简办,大伙都很支持……”“两会”期间,移风易俗带来的文明新风是代表委员们在会场外“拉家常、谈感受”的一大热门话题。

  据不久前我市移风易俗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5.91%的受访者对大办酒席持反对态度、71.3%的受访者对婚嫁铺张持反对态度、81.11%的受访者对做法事、驱鬼等封建迷信作风持反对态度……毫无疑问,从这份调查结果中,足以洞见近年来我市移风易俗工作的显著成效,折射出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都在不断提升。而诸如普渡改成乡村篮球赛、节省办婚宴捐资慈善、不办寿宴重敬老等鲜活的事例,也不断彰显出风俗从“比排场、比阔气”到“比慈善、比文明”的深刻转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的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树立起来的文明新风尚,始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时刻警惕歪风陋习的回潮反复。

  诚然,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人是反对歪风陋习的,但我们更应当从少数不反对甚至是支持“老皇历、旧风俗”的人中,看到移风易俗工作持续向纵深推进的必要性。因为歪风陋习的存在,往往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其犹如流感病毒一般,只要有少数人患病,就可能以极快的速度传染给多数人,最终令歪风陋习反弹回潮,导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此外,我们也应当看到,歪风陋习不一定都是“过去时”“进行时”,有的还是“未来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歪风陋习也会不断“进化”出新变种。如果只盯着老问题的“草”,不关注新问题的“苗”,则难免陷入“老病初愈又添新疮”的尴尬境地。所以,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应当永远要有危机感、前瞻性,绝容不得半点歇脚喘息的松懈。

  在思想认识上,要真正站在国家兴亡、社会荣衰的高度来认识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性。纵观历史,几乎每一个朝代兴衰的大幕中,都能看到风俗好坏转化的影子。汉代崔寔将风俗视为“国之诊脉”,认为“年谷如其肥肤,肥肤虽和,而脉诊不和,诚未足为休。”宋代苏东坡更将风俗之于国家的意义比作“元气”之于身体,直言“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移风易俗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观瞻上的好看,更不是为改而改的门面功夫,而是关系到民族复兴伟业的一项社会治理工程,是全社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容回避的一关。

  在行动上,要保持移风易俗整治的高压态势。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歪风陋习的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要彻底予以清除也不可能光靠几项政策、几条规范就能“毕其功于一役”。千万不要以为把制度写在墙上、把规范签在纸上,就万事大吉。更不能有“风头来了迅速行动、风头一过涛声依旧”的应付式思维。风俗说到底就是习惯,习惯是靠制度养成的,而制度要靠不打折扣的落实执行来巩固确立。

  在文明涵养观念树立上,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教育人,并将其践行于生活的点滴之中。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移风易俗除了要破除歪风陋习外,还要注重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活动、文化活动来树立巩固新风尚,以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去涤荡错误、低俗的旧观念。要不遗余力地倡导发扬传统美德,构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新生活、新追求、新风尚,在新时代的文明实践中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与文明素养。进而构建出一个更健康、更文明、更现代的文化环境,使抵制歪风陋习成为一种道德本能,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文明新风中不断实现。(薄鲁晖)


相关报道
聚焦惠安
文明创建
道德建设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惠安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东南网 承办
联系电话:0595-87382418 E-mail:wmb7362418@163.com